cad demo

  • Home
    • SMap
    • reveal
    • blog
  • About
  • Reading
  • CAD
  • Design
  • Plotter
    • 自由度
    • AI_plotter
    • P_onshape
    • P_webots
    • P_Control
    • P_BOM
  • Openduck
    • O_Analysis
      • O_Prompts
    • O_BOM
    • O_IK
  • Webots
    • Mermaid
O_Analysis << Previous Next >> O_BOM

O_Prompts

https://ikpy.readthedocs.io/en/latest/ 

針對運用 ikpy 的 openduck_ikpy2.py 進行提問:

請詳細說明以下程式的設置原理:(接著貼上 openduck_ikpy2.py 程式碼)

第一關節不能動是什麼意思?

所以第二關節是繞著 z 軸旋轉? 而且距離第三關節有 0.03472m? 第三關節是繞哪一軸旋轉?

請詳細說明一下 URDFLink( name="hip_roll", origin_translation=[0, 0, 0], origin_orientation=[0, 0, 0], rotation=[0, 1, 0] )

URDF 有沒有特殊意思?

假如採用 https://github.com/aidudezzz/deepbots、 https://github.com/Phylliade/ikpy 與 webots 對 openduck 進行步態規劃學習,該如何進行? 建議用來進行此類強化學習 (Reinforcement Learning) 的電腦硬體配備為何?

RTX 1050 加上 intel Core i7 16GB 用於此類強化學習,配置夠用嗎?

對教育界有沒有免費的雲端強化學習資源可以使用?

Openduck Webots 機電模型經過 Deepbots,ikpy 的強化學習之後,得到甚麼結果? 後續該如何應用?


強化學習 (Reinforcement Learning) 訓練後得到的成果,是一個能接受輸入後,取得用來控制機器人動態表現的模型,這個模型包含了機器人如何決策和控制其運動的策略。這些策略通常以特定形式存儲,例如 神經網絡模型、Q 值表或其他適合問題的結構。當使用 Deepbots、ikpy 程式庫進行機器人步態學習時,將會取得以下結果:

一、訓練後的模型:

訓練的核心結果是策略模型,它將告訴機器人如何根據觀察到的狀態(例如機器人當前的位置、速度、加速度等)來決定行動(例如關節角度的控制)。這個模型通常是神經網絡或其他形式的決策函數。模型會學會最佳策略來達到預定目標,並避開障礙物或保持平衡。

二、模型的存儲與提取:

在訓練過程中,模型通常會被保存在文件中,這樣可以在後續進行提取並應用到真實世界中。根據所使用的強化學習框架,模型的存儲格式會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幾種情況:

(1) 神經網絡模型:

訓練過程中,將深度神經網絡 (如 DQN、A3C、PPO 等算法) 來學習策略。這些神經網絡的權重 (weights) 和偏置 (bias) 會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更新。

訓練完成後,模型會被保存為一個模型檔案,通常以 .h5 (Keras)、.pth (PyTorch) 或 .ckpt (TensorFlow)等格式存儲。

如何提取模型:

在 Deepbots 或 OpenAI Gym 等環境中,訓練後的模型可以使用程式庫所提供的 API 保存:

model.save("trained_model.h5")  # Keras
torch.save(model.state_dict(), "trained_model.pth")  # PyTorch

之後,這些模型可以被加載並應用於新環境或真實世界的機器人:

model = keras.models.load_model("trained_model.h5")  # Keras
model.load_state_dict(torch.load("trained_model.pth"))  # PyTorch

(2) 策略或 Q 值表:

如果使用 Q-learning 的傳統強化學習算法,訓練的結果通常是 Q 值表或策略表,它是機器人對每個可能的狀態-行為對應的期望回報值。

這些表格可以保存在 CSV 文件、JSON 文件或其他格式中。它們通常是以狀態-行為對應的 Q 值或策略選擇的行為存儲。

如何提取策略或 Q 值:

在 Q-learning 或 SARSA 等算法中,訓練後的 Q 值表可以直接保存:

import json
with open("q_table.json", "w") as f:
    json.dump(q_table, f)

然後可以通過載入 Q 表來進行決策:

with open("q_table.json", "r") as f:
    q_table = json.load(f)

(3) 策略梯度方法的策略模型:

如果使用的是策略梯度方法 (如 A3C、PPO 等),訓練的結果通常是策略模型,它將從當前狀態生成對應的行為分佈(或確定行為)。

這些模型通常是神經網路,用於從環境中觀察的狀態生成行為或動作。

如何提取策略:

訓練後,策略模型也可以像其他神經網路一樣保存:

model.save("policy_model.h5")  # Keras

加載策略模型後,當機器人需要執行動作時,可以通過這個模型來選擇對應的行為:

policy_model = keras.models.load_model("policy_model.h5")
action = policy_model.predict(current_state)

三、 如何在後續應用中使用訓練模型:

(1) 將模型應用到真實世界機器人:

在 Webots 中進行訓練後,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來控制真實機器人的行為。這通常需要將模型嵌入到機器人的控制系統中。這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實現:

步驟1:將訓練好的模型加載到機器人控制程式中 (例如使用 TensorFlow 或 PyTorch 等框架)。

步驟2:從機器人的感測器 (如相機、IMU、加速度計等) 獲取當前狀態,並將其傳遞到訓練過的模型中。

步驟3:模型根據當前狀態生成對應的控制指令 (例如關節角度、步伐大小等)。

步驟4:將控制指令發送到機器人硬體進行執行。

具體例子:

假設使用 PPO 算法訓練機器人的行走策略,訓練後的模型可以加載並應用到 Webots 模擬場景中:

# 假設用 Keras 訓練過的 PPO 策略模型
model = keras.models.load_model("ppo_model.h5")

# 獲取當前狀態(例如機器人的位置、速度等)
current_state = get_robot_state()

# 通過模型預測行動
action = model.predict(current_state)

# 發送控制命令到 Webots
apply_action_to_robot(action)

(2) 實時控制與微調:

訓練後的模型還可以在真實世界運行中進行微調,這可以幫助模型適應現實環境中的細微差異 (例如摩擦、感測器噪聲等)。微調的過程可能涉及到:

強化學習的線上學習:機器人在實際環境中執行時,根據結果 (如成功步行距離、穩定性等)進行即時調整。

自適應控制:根據真實世界的回饋進行控制策略的更新,也可以基於經驗進行調整。

四、後續應用:

訓練後的模型除了用於機器人的即時控制外,還可以應用於以下領域:

模擬中進行更多訓練:可以在訓練過程中使用模型生成的數據進行後續的強化學習。

跨平台應用:訓練後的模型可以從 Webots 模擬遷移到不同的機器人平臺,如移動平台、機械臂等。

步態最佳化:在新環境中可以進行步態最佳化,讓機器人自動適應不同的場地。


O_Analysis << Previous Next >> O_BOM
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 | This template is made with by Colorlib